“去年全面确立‘浙江经济第一区’的领先地位,今年一季度继续高基数上快增长”、“连续八年夺得全市综合考评第一”、“城市形象加速国际化新型股票配资,向重要新中心大步跃升”“要打造最具幸福感城市新中心”28日上午,杭州市余杭区政府工作报告出炉,引起代表委员热议,代表委员们的热烈讨论“锁定”着一个个关键词,勾勒出一份更具含金量的两会报告。
“未来产品”刷新科创浓度
今年一季度,余杭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1.47亿元、增长7.5%,GDP、服务业增加值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均继续保持全省第一。1—4月,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.2%,外贸出口增长31.3%,社零总额增长12.7%,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.6%;完成财政总收入346.8亿元、增长7.2%,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3亿元、增长6.1%、总量保持全省第一。
经济持续攀高峰,“劲”从何处来?余杭的创新矩阵释放了澎湃动能。今年5月,之江实验室“三体计算星座”首批12颗卫星成功发射入轨。眼下,全省首个大科学装置杭州超重力场也投入试运行,文一西路两侧以钉钉、字节跳动华东中心、vivo全球AI研发中心等为代表的“超级总部矩阵”瞩目,一张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名片璀璨夺目,不断刷新着“创新浓度”。
余杭科技“特产”也越来越丰富。零零科技的哈浮飞行相机、强脑科技的深海豚Easleep多功能智能睡眠仪、灵伴科技的Rokid AR Lite、程天科技的助力外骨骼机器人GOGO……企业在科创领域闯关突破新型股票配资,带动未来产业成集群之势。
为了激活创新能级,余杭始终全力以赴。去年,启动环之江实验室创新生态圈建设,大力实施“玉鸟计划”,出台“新质生产力20条”,加快布局人工智能、低空经济、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,落地“中国飞谷”产业园、海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,连续四年夺得“科技创新鼎”。今年以来,新增市场经营主体2.23万家、上市企业5家,顶尖企业与人才持续集聚,预计到今年底,余杭区人才总量将突破50万人。
城市“迭新”让幸福具象化
“如何在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中通过非遗和传统手艺,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?”政协委员郑芬兰提出的“西游技”计划引起了关注。实际上,余杭正通过“文化+”塑造城市新形象,创造无限可能。
在连续成功举办两届“良渚论坛”后,今年4月,余杭又迎来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,来自全球博物馆的馆长和文化遗产领域专家齐聚良渚,感受数字技术重构下的文明体验,“五千年中国看良渚”文化品牌精彩出圈。
近年来,尤其是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启动以来,余杭积极投入基础设施建设、提升公共服务配套,不仅优化了城市界面、让区域发展更加“有血有肉”,也有效带动沿线生态、人文资源整合。大走廊上已经集聚了良渚古城遗址公园、杭州国家版本馆和“中国历代绘画大系”典藏馆三大文化地标,今年发布的二期“十大工程”带来更多文化产业、文旅及民生项目,朝着高能级文化产业平台大步迈进。“中轴线上,体育场、音乐厅的建设展现了未来中国幸福生活的缩影,人的一生一定要来一趟余杭!”余杭区人大代表汤敏贤的骄傲感溢于言表。
从“六大行动”看见未来余杭
“希望余杭通过政策创新和产业布局,成为大模型智能终端领域的领跑者”“探索智能交通、智慧社区、智慧政务等新型城市功能,打造全国乃至全球智慧城市的样板”“持续强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力度、增加农民体检项目、提高养老上门服务标准”……会场内外,代表委员们带来一件件发展良策,也承载了人民对余杭的期许。
眼下正是“奋战二季度”的关键节点,报告中,余杭提出实施“创新引领”“文化铸魂”“强城兴村”“民生优享”“改革攻坚”“抓源促治”六大行动,以拉满弓的姿态奋进未来。
以实施“创新引领”行动为例。余杭将全力保障之江实验室“万卡千星”工程加速推进、杭州超重力场重载机和高速机完成调试,推动未来谷和浙江人才大厦建设,打造“五大产业生态圈+四大未来产业”为支撑的特色产业体系,争创省级类脑智能未来产业先导区新型股票配资,全域激发科创活力。在“强城兴村”行动中,余杭区将积极建设融合型中心城区,通过中轴线建设拉高城市品质,加快推进余杭文化艺术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。同时,打造“县城—中心镇—重点村”发展轴,建设未来乡村示范带10条,创建省、市级未来乡村10个以上。
爱配投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